守护公民信息安全红线
——襄阳高新区法院公开审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时间:2025-07-31 阅读:157
手机号码、验证码能随意买卖吗?近日,襄阳高新区法院采用“三名审判员+四名人民陪审员”的模式组成七人合议庭,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对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敲响了警钟。
公诉机关指控,自2023年11月起,被告人A某在隐瞒真实意图的情况下,多次伙同B某等4人,违法收取、盗用他人手机号、验证码等公民个人信息。这些信息被用于批量注册、登录“点淘”、QQ、陌陌等APP账号,目的或是为了获取平台的“拉新”返利,或是直接转售他人赚取差价。经核实,A某等5人共计非法获利20余万元。
公诉机关认为,5名被告人违法国家有关规定,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应当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此外,为切实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公诉机关还提起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要求5名被告人在市级以上媒体向社会公开赔礼道歉,并分别支付公益损害赔偿金,该款项将专项用于个人信息保护等公益性事项支出。
庭审现场,合议庭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围绕指控的事实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控辩双方对指控的事实、证据及法律适用等问题充分发表了意见。法庭辩论结束后,各被告人分别作了最后陈述。整个庭审过程严谨规范、井然有序。本案将择日进行宣判。
法官说法
手机号、验证码等均属于法律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范畴,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买卖或提供。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个人信息进行虚假注册、刷单“拉新”牟利,是典型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勿因小利触犯法律。同时,广大市民应提高警惕,谨慎授权APP权限,不随意打开陌生链接,保护好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不轻易透露给他人任何能够用以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的各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