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院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做法入选全省典型!
时间:2025-08-21 阅读:346
近日,湖北省知识产权局、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北省司法厅联合发布2024年度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典型经验做法和案例名单。襄阳高新区法院探索实践的 “‘五个一批’工作机制” 及承办的 “宜宾某股份公司诉两被告侵害商标权纠纷案” 成功入选,成为全省12个获推典型案例之一。
2024年,宜宾某公司发现高新区两被告在其经营的网店中销售假冒该公司注册商标的白酒,于是通过公证方式固定证据,并向高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6万元。
案件进入诉前调解阶段后,襄阳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指派调解员迅速介入。仔细研读卷宗后,调解员在事实清楚、证据明晰的情况下,多次通过电话、微信等线上方式与当事人进行沟通,耐心释明商标侵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引导双方理性应诉。经过多轮协调,原被告分歧逐渐缩小,最终达成了一致。其后,因当事人希望以具有法律强制执行力的方式彻底解决纠纷,案件转入诉讼程序。承办法官在诉前调解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高效审查了全部证据材料,参考类案裁判标准,快速出具民事调解书,确认了双方的调解协议,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该案是高新法院运用“五个一批”机制成功化解知识产权纠纷的生动实践,在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法院指导+专业调解”的前端过滤,大部分分歧已在诉前得以解决的同时,又为调解协议装上了“法律保险”,显著提升纠纷化解权威性、终局性,极大地节约了司法资源和当事人成本。
从“办案”到“治理”,从“单点发力”到“多元共治”,高新法院始终坚持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为导向,积极响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化多元解纷机制建设的部署,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作为服务发展大局、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推动纠纷止于诉前、化于诉前,努力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精准、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
诉前调解分层化,引导非诉解纷:建立批量诉讼分级过滤机制,强化调解分流,做到应调尽调。制定《涉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指南》《知识产权调解工作指南》,为调解工作提供标准化支撑。选派法官对接指导调解组织,通过培训提升调解员专业能力,促进纠纷实质化解。
沟通引导精准化,推动源头治理:坚持“个案衡量+总量控制”原则,建立诉讼台账与权利人直接沟通机制,综合考量侵权情节、赔偿能力与社会效应,合理确定判赔数额,引导当事人理性维权,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简案快办高效化,提升司法效能:广泛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及简案快审机制,严格审查主体资格与权利基础,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法律宣传与诉讼指引,帮助提升当事人应诉能力,提高审判效率。
示范判决引领化,强化裁判导向:选取典型案件先行审理、快速判决,并通知同类当事人旁听庭审,通过一案示范明确裁判标准,引导当事人合理预期,真正实现“审理一件、化解一批”的治理效果。
多元协同立体化,延伸司法服务: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与法官工作室,积极开展开展巡回审判、示范庭审、普法讲座、市场调研、企业座谈、送法上门、法治宣传等活动,实现司法服务辖区全覆盖,将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