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新闻

媒体聚焦 | 《湖北日报》:法院三次松绑让“诚而不幸”企业重获新生

时间:2025-01-21 阅读:27

1月21日,湖北日报以《法院三次松绑让“诚而不幸”企业重获新生》为题,对高新法院紧扣“公正与效率”主题,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积极探索信用承诺、修复机制,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补血输气进行了报道。


全文如下:


近日,襄阳市某智能装备企业向一家材料供应商转账20余万元。这是近2个月以来,该企业偿还的第6笔欠款,总金额约120万元。

2024年4月、5月、11月,襄阳高新区人民法院依照《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建立被执行人信用预警和修复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连续三次对该企业进行暂缓(解除)信用惩戒,帮助其从深陷债务纠纷、难以为继变为满负荷生产。

该企业位于襄阳市高新区,凭借数十项专利技术,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高峰时年营业收入超6亿元。

然而,迅猛发展的脚步在2017年戛然而止——顺利完成外省一个项目后,由于业主单位资金链紧张,无法支付4000余万元应收账款,进而导致该企业拖欠14家供应商各类款项近1200万元。

2020年,这14家供应商向襄阳高新区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供应商胜诉。但该企业无财产可供执行,遂被法院采取信用惩戒,公司法人代表被限制高消费。征信受损,导致常年的合作商另谋高就,曾经的订单遗失殆尽,企业业绩每况愈下,难以为继。

转眼来到2024年4月,该企业受邀参加外省项目招标,凭借先进的施工工艺顺利中标,标的额1000万元。短暂喜悦过后,是深深担忧——对方会和一家“失信惩戒”企业签约合作吗?

万般无奈之下,2024年4月23日,该企业向襄阳高新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申请暂缓信用惩戒,并承诺“项目盈利后积极化解执行案件”。

接到申请的襄阳高新区人民法院执行局负责人温继若没有贸然下结论,于次日走进企业,看生产、查账目,将真实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

随后,襄阳高新区人民法院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最终认定该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现有债务均为正常商业采购,无恶意拖欠、民间借贷等债务纠纷。

4月25日,襄阳高新区人民法院执行局依照《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建立被执行人信用预警和修复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暂缓对其进行信用惩戒一个月。挣脱束缚,轻装上阵,该企业不仅顺利签约,同时还参与了另外2个项目竞标。

5月25日,一个月期满,该企业提出延续申请。因前期项目已有实质性进展,襄阳高新区人民法院科学评估后,对其再次暂缓信用惩戒三个月。法院两次“松绑”,企业不负众望,3个订单悉数收入囊中。

2024年11月8日,该企业略有盈余,便主动联系襄阳高新区人民法院,偿还两家供应商欠款23万余元。

满满的诚意博得了第三次“松绑”——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发展,早日还清欠款,襄阳高新区人民法院提出撤销对该企业的信用惩戒,涉案供应商全票通过。

温继若说,在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法院也要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人权益的影响,保护“诚实而不幸”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截至目前,该企业已偿还约120万元,与14家供应商的债务纠纷中,4件执行结束,2件达成和解,其余即将达成和解。

640 (1).jpg